
近年来,真如镇街道不断探索实践“党建+楼道”共治模式,通过激活居民参与、凝聚多元共治,让昔日冷清的通行空间,蝶变为承载人文关怀的“共享客厅”。

楼道之美在空间方寸之地绽放文明之花
物理空间的嬗变见证着社区治理的巧思。绿洲公寓37号楼在党员文艺骨干的带领下,将斑驳墙面化作“二十四节气”主题艺术长廊,居民活动剪影与墨香画卷交相辉映,让传统文化在楼梯转角处悄然生长。
楼道硬件的焕新,不仅增添了居民们回家的归属感,也能成为整栋楼居民的连心纽带。阳光新世纪花园12号楼,原先楼内墙面剥落、设施老化,一楼门厅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严重,邻里矛盾时有发生。居民区党总支鼓励楼道内党员、楼组长、居民代表牵头启动自治改造,自筹资金实施“微更新”,完成墙面翻新、门厅美化、照明升级“三部曲”,更组建党员巡逻队实现了楼道堆物、电动车违规进楼等不文明行为的“动态清零”,让楼道成为文明新风的展示窗口。

在清涧八居民区,整个小区电梯加装工程让80%以上“悬空老人”告别“云端漫步”,这项践行“四个人人”精神的民生工程,不仅托起居民幸福感,更架起党群连心桥。

相距不远的中亚公寓,党组织牵头打造“红色议事厅”,破解废旧物品堆积顽疾,让逼仄通道重焕生机,印证着“党建引领+居民自治”的破题效能。
楼道之美在人文温情互动织密邻里网络
楼道文化的核心,在于重建人际联结的温情脉络。真西一居民区“8号楼换梯工作组”创新协商模式,通过“楼内议事厅”促成32户居民共识,顺利完成电梯更新。该案例催生的“双业红”自治会客厅,正成为可复制的经验范本。

星河世纪城B区55号楼探索“真星工作法”,由微网格团队制定文明公约、安装智能监控,破解宠物便溺等治理难题,形成“发现问题-制定措施-效果反哺”的闭环机制。
在真如西村居民区,微型消防站化身“社区蓝朋友”,既为独居老人排查隐患,又变身“应急侠”解居民燃眉之急,诠释着共建共治的深层内涵。
楼道之美在延展共治共享激活社区磁场
文明效应正在突破楼道边界,形成社区治理的“蝴蝶效应”。车站新村“向往号”党建列车载着便民资源驶向周边小区,曹杨八村“万物墙”让闲置物品流转唤醒邻里温情,曹杨花苑“联心凉亭”与“共享植物园”的蝶变,则演绎着需求对接、共建升级的生动故事。特别是由“菜园”到“桃源”的蜕变,既保留着居民自治的温度,又融入了专业机构的巧思,催生出“三区六联”的治理新模式。


真光一居民区连续五年举办的“春兰展”,更架起代际沟通桥梁。党总支邀请“养兰”达人志愿者走出楼道,协助社区连续5年举办“春兰展”,今年更是结合“多格合一”工作要求,将花展送到了星河综合网格。社区内的阿姨爷叔与星河楼宇内的白领交换了微信,你教我养育技巧,我教你操作手机,一盆盆幽兰搭起了居民区、街区、楼宇的链接平台。
从空间焕新到人文重塑,从楼道自治到社区共治,真如镇街道的探索实践在不断印证——激活“最小公共单元”,就能撬动社区治理的最大增量。接下来,街道将继续加强党建引领楼道治理,探索“一楼一品”,着力解决楼道内居民群众关心的“小事”,用楼道“方寸新景”绘就幸福画卷。
原标题:《深化“党建+楼道”共治模式!真如镇街道用楼道“方寸新景”绘就“真如新愿”》
栏目编辑:顾莹颖 文字编辑:赵菊玲
来源:作者:上海普陀
相关文章:
深化“党建+楼道”共治模式!真如镇街道用楼道“方寸新景”绘就“真如新愿”04-13
金寨县梅山镇红村社区:“人力担架队”用脊梁托起民心温度04-11
呼和浩特市赛罕区:拧紧三个链条 激活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活力04-11
结合学习教育,陈吉宁“四不两直”调研社区治理,倾听意见建议04-10
明确!领证不用户口本了04-10